“哇哦,手机摇身一变就成了博物馆的魔法门啦!”
“想象一下,那震撼的3D影像,仿佛把你带进了文物的世界,让你360度无死角地欣赏那些历史的瑰宝!”
“太神奇了,那些高清图像简直让人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魔法棒一挥,博物馆也迎来了华丽的变身。不再是那个只能实地参观的地方,现在,只要一部手机,就能轻松穿越历史的长河,尽享文化的盛宴。虚拟展厅、云上观展,这些新潮的方式让博物馆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校博物馆的领导们也是紧跟时代的步伐,他们独具慧眼,决定筹建一个钱币陈列馆的虚拟展厅。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个虚拟展厅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吧!
精心准备谋划
王雪老师作为项目的负责人,深知前期准备的重要性。她迅速行动,及时与承揽公司业务人员对接,获得所需材料与工具清单。然后,她像一位互联网购物高手,第一时间在线购买了那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这些材料包括专用于拆卸钱币的鱼线,用于固定和支撑文物的玻璃胶及其喷枪,清洁用的玻璃水和喷壶,保护个人安全的手套和口罩,以及用于精细操作的橡皮泥和湿巾,等等。这些看似平凡的小物品,却是确保文物在采集过程中安全无损的神秘法宝。王雪老师的这一番细心准备,不仅让博物馆数字化团队后续的数据采集工作如鱼得水,更是对技术的挑战和博物馆人责任心与专业精神的完美诠释。她的这一番努力,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对文物的热爱与敬畏,也让我们对即将展开的采集之旅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悉心采集数据
2023年11月初,数据采集工作如一场精心策划的舞台剧般正式启动。从第一天起,徐春岩老师就像是这个舞台的导演,每日从细节出发,像一位严谨的指挥家,指导着值班的文博志愿服务队学生,与摄影师紧密协作,共同演绎这场数据采集的精彩篇章。王雪老师也毫不逊色,她像是团队中的智慧女神,不厌其烦地为每天值班的志愿者们讲解如何协助采集文物,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等。她的讲解如同一场场精彩的讲座,让志愿者们如痴如醉、受益匪浅。
团队成员们在确定好工作台设置位置后,根据工作的难易程度,像处理一系列复杂谜题一样按次序进行数据采集。那些保险柜中未布展的文物,大都分门别类地躺在盒子里,就像是等待被唤醒的沉睡精灵。其中,纸币的采集就像是一场精细的手术,原本用塑料袋密封过的纸币,只需小心用剪刀剪开三个边缘,然后轻轻地取出,就像是揭开了它们神秘的面纱。因此,团队决定优先采集这些文物,让它们率先亮相。
然而,并非所有文物的采集都能如此顺利。比如硬币的采集,就像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由于背面都是用双面胶粘在框子里的,时间久了,双面胶已经完全粘在钱币上,用指甲怎么也抠不干净。这时,一个志愿者灵机一动,宛如一位解决难题的侦探,赶紧在网上搜索方法。他发现用酒精浸泡几分钟后,再用指甲抠一抠,痕迹竟然神奇地消失了。这一发现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难题的大门。博物馆专家工作室覃伟教授也不甘示弱,他提供了自己的一套茶具,我们又去图书馆办公室借来酒精,按照网上的方法去做。在团队成员们的齐心协力下,这不仅成功解决了问题,还让志愿者们学到了新知识,简直是一举两得。这场数据采集的战役,不仅是一场技术的较量,更是一次团队精神的洗礼。
细心优化流程
想象一下,保险柜里沉睡着1300件珍贵的历史见证者,它们被精心采集后,只是冒险旅程的起点。真正的挑战在展厅里等着呢!博物馆请来了一位师傅,他的任务是拆解那些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展板。而我们的老师和志愿者们,则像一支精密的机器一样分工合作,开始了这场文物解放战。
首当其冲的是那些古老的钱币,它们紧紧粘在板上,就像顽固的小精灵不愿意离开温暖的家。我们用买来的鱼线,轻轻地在钱币上端滑来滑去,试图诱惑它们背后的玻璃胶松开它的拥抱。手指都开始抗议了,钱币却依旧岿然不动。这真是考验人的耐心和智慧的时刻!但经过团队成员的反复试验,我们终于找到了窍门:将一段鱼线的两端用钉子拴紧,然后轻轻一操作,钱币就像听到了回家的召唤,轻松地跳了下来。至于钱币背面那层顽固的玻璃胶,我们则是用指甲一点一滴地攻克它。每个展板上的文物都要先经过手机镜头的洗礼,保存下它们现在的模样,然后才小心翼翼地取下。每一件文物都被仔细地摆放在操作台上,按照顺序一一录入电脑。等到摄影师完成采集后,我们再按照原顺序将文物放回展板下,等待下一步的粘贴。
刚开始,志愿者们在操作时偶尔会手重,挤出的玻璃胶多了那么一点点,结果钱币粘上去后,旁边就会溢出来,影响了整体的美观。这时,徐春岩老师会迅速拿出湿巾,轻巧地擦掉多余的胶水,并指导他们要根据钱币的大小来调整胶水的用量。对于那些型号较大的钱币,即使涂满了胶水,也难以在45度倾斜的展板上站稳脚跟。这时,志愿者们就用一小块儿橡皮泥贴在钱币的下端,帮助它们固定。等到第二天胶水干透,再把橡皮泥轻轻抠下来,这样钱币就牢牢地贴在展板上了。这真是慢工出细活的最佳体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志愿者们也收获了许多新知。记得有一天,讲解部的一个同学兴奋地告诉徐春岩老师:“老师,我以前在给观众讲解的时候,每次讲到清代钱币的时候,总是就那一句,清代的钱币正面是汉文,背面是满汉文。但现在,通过这次亲手录数据、粘贴,我才弄明白,哪些是满文,哪些是满汉文。以后再讲解的时候,我就能讲得更准确、更详细了。”这不仅是个人的成长,也是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深远影响。
采集工作虽然琐碎,却丝毫不能马虎。细心和耐心是关键,任何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事倍功半。记得有一次上午结束工作时,在核验过程中突然发现有个志愿者在录数据时漏掉了一件文物,导致照片与录入的数据信息不匹配。我们不得不重新梳理了半天的工作,徐春岩老师负责检查数据,摄影师检查照片,逐一进行核对。最后终于找到了那个漏网之鱼,重新编号拍照补上了。这个小小的插曲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了肩负的责任。看似容易的事情来不得半点大意,一定要细心细心再细心,才有可能不出差错。也正是从那天开始,以后每拍照10件文物(作为一组),都会检查核对无误后,然后再进行下一组。
用心完善收尾
12月29日下午,伴随着操作台上的设备一件一件收拾完毕,历时近2个月的采集工作接近尾声。虽然摄影师的任务已经完成,但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使命还未完成。古钱币展板的安装同样充满挑战,钱币馆内共有87块古钱币展板,每快展板上有4颗螺丝钉,总计需要安装348个螺丝。面对没有匹配工具的困境,徐春岩老师就与王雪老师毫不犹豫地选择徒手安装(螺帽太小,带着手套无法操作),她们深刻体会到了“拆卸容易,安装难”的道理。近20年的钉子,大多已经锈迹斑斑,很多甚至无法匹配,大家只能逐一尝试,哪个能安装上就拧紧,哪个对不上就更换其它的,最终总有一个合适的。不到半天的功夫,双手已成古铜色。哪怕被螺丝钉划破了手指,擦干了血后,继续工作。尽管过程艰难,但博物馆人的坚持和努力,体现了她们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数据采集,这仅仅是数字化工作的序曲。紧接着,博物馆将像烹饪大厨一样,对这些采集到的数据食材进行精心烹饪,深入挖掘、细致加工,精心打造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文物数字大餐。想象一下,这些数据就如同璀璨的宝石,被博物馆人细心地镶嵌在数字档案和资源数据库的宝库中。
虽然这其中的过程犹如迷宫探险,既繁琐又充满挑战,但博物馆人从未退缩,她们怀揣着对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始终在路上。她们牢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在文化与科技的交融中,博物馆人正在催生出新的文化盛宴,延伸着文化的产业链条,同时也在吸引着大量的创新人才。她们正顺应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像勇敢的航海家一样,驶向新型文化业态的广阔海域。她们不仅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还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让文化之花在数字世界中绽放,让数字博物馆成为真正的文化瑰宝,让图书馆博物馆成为真正的文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