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一个正确的思想指引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金秋九月,马克思主义书房将迎来新学期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研学者。温馨舒适的书房、干干净净的桌椅、整齐排列的书籍、丰富多彩的电子资源……这个融合党员教育培训室、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自习室、外国专家书屋、积思书苑等主题功能为一体的书房寄托着图书馆人共同的信仰。
齐心协力 建设书房
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后,图书馆人就在馆领导的引导下思考如何让“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图书馆落地生根。
为更好地践行“两个结合”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图书馆读者服务部齐心协力在一楼大厅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展。2024年初,图书馆人又开始计划着打造马克思理论文库和学习空间。“马克思主义书房建设”的想法初见雏形。
没有场地,那就废旧空间新利用;没有桌椅板凳,那就腾挪利用率不高的桌椅;没有新的书架,那就利用从分馆撤回的书架;没有足够的纸质书籍,那就集众家之力搜集;没有精致的阅读环境,那就尽力地打造的干净整洁有序……经过三个多月紧锣密鼓地组织、计划、筹备,在多个部门的帮助、协调下,马克思主义书房终于于6月27日正式揭牌。
一间书房 一个“磁场”
马克思主义书房收藏了马列主义经典文献以及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相关著作2100余册,设立了经典展示区、研习阅览区和交流研讨区,座位约50个。
走近书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马克思的图像,一位白胡子“老爷爷”,神采奕奕地坐在那里,目光炯炯且坚定,内心的伟大抱负仿佛依然在这个空间内涌动。在另一侧,则是一堵油画墙,印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六位伟人画像。
走进书房,不仅有马克思主义纸质书籍,还有专门展示马克思主义的视频资源,使师生能沉浸式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
深入书房,不仅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的传记,各国各时期学者对马克思生平、著作研究的文献,还有中国共产党史、党的领导人出版的著作及《复兴文库》等,另特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献专区”和“习近平总书记读过的书”专架,引导广大读者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耳入脑入心。
马克思是人类社会最伟大、最崇高、最彻底的共产党的创立者和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百多年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进步指明了方向。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看,我们依然处于马克思所指明的时代,依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依然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基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些原理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实现。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不断适应时代而发展,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时代境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客观世界和自己主观世界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同时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
打造红色阵地 厚植思想力量
党的二十大创造性地提出了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命题。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新颖精辟的见解:阳明心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获得文化自信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党员干部们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深意所在。”
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要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深入研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问题,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高校是知识与各种思想的聚集地,也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生、传播、研究、交锋的重要场所。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意识形态安全关系着学校的办学方向,更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图书馆是高校师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知识传播的重要空间、校园文化的重要名片,更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监管的重要领域。马克思主义书房建设是图书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件大事、要事,意义重大。未来,图书馆将紧紧围绕“三大阵地”建设要求,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书房的文化内涵及外延,在改善硬件、强化运管、整合资源、改进服务上下功夫,致力打造大门常开、场所常用、师生常来的学研服务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