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点,天还没完全亮透,腾龙大道上飘着薄薄的雾气,像给路面蒙了一层纱。我背着书包,沿着图书馆西侧的楼梯往上走。脚步声在空荡荡的走廊里格外清脆,偶尔能听见远处传来几声鸟叫。这样的场景重复了200多次,但每次踏上楼梯时,心里还是会泛起一丝郑重——我知道,学研中心新的一天又要开始了。
很多人觉得在图书馆值班就是坐着看门,但只有真正参与过的人才会明白,这座“知识殿堂”的运转就像演奏一曲曲精妙绝伦的交响乐。从开关电源、整理书架,到维护秩序、处理突发状况,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耐心和责任心。而我们的工作,就是让每一位读者能安心地在这里学习和探索,以严谨的节奏与细腻的指法,为读者们奏响求知的乐章。
契机:从迷茫到觉醒的转折点
成为学研中心学生助理的第二百余天,我仍清晰记得那个改变平淡生活轨迹的秋日午后。大一在宿舍刷手机度日的我,偶然瞥见窗外的银杏叶打着旋儿坠落,突然惊觉自己的大学生活正如同这些飘零的落叶般失去方向。当舍友提起勤工俭学机会时,我仿佛在迷雾中看见一束微光——这或许就是重启人生的密钥。在官网搜寻信息的夜晚,手指在触控板上反复摩挲,求职公告里的“面试”二字像块滚烫的烙铁。那个习惯性逃避挑战的我,与渴望突破现状的我在深夜对峙。最终,对成长的渴望压倒了怯懦。收到面试通知时,我正蜷缩在宿舍床上看综艺,短信来了,“同学,你好!请下午来图书馆二楼学习研讨中心面谈”提示音惊得手机砸在脸上,这戏剧性的一击倒像是命运在催促:该出发了。那一下午我坐立难安,把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在心里过了十几遍。面试时,我的腿都是僵的。但推开办公室的门,迎接我的是方老师笑眯眯的脸。他没问我什么刁钻的问题,反而像聊天一样,老师亲切和蔼的态度让我渐渐平稳下来。第一次,我对面试不再充满恐惧。
责任:迟到的刻度与晨光的重量
将一切都敲定下来,新出炉的排班表,认识的第一个值班同学,都让我充满新鲜感。第一次晚班,我亦步亦趋地跟在学姐身后,深怕落下一个她说的细节“晚上八点要检查所有插座电源”“遗落物品要拍照发到值班群”,我一一记录。看着学研中心埋下头学习的身影,心中无由来升起一股责任感。一想到我即将为守护这份安稳的学习环境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不由得心情澎湃起来。在我上了两周逐渐得心应手起来,对待这份工作也没有初来时的谨慎时,错误就敲着鼓来寻我了。那个本该从容的晚班,我因道路封闭迟到一分钟。站在服务台前,腕表秒针的跳动声如擂鼓般震耳欲聋。“做事要预留应对突发状况的时间”,方老师的话像根细针,精准刺破我精心维护的侥幸心理。后来我养成了提早到岗的习惯,这多出来的十分钟成了每天最珍贵的时光——我会站在窗前,看着晨光一点点漫过书架,早到的同学轻手轻脚地放书包、接热水,仿佛能听见整座图书馆醒来的声音。这十分钟不仅是时间的缓冲带,更是心态的转换器——让我能静静凝视晨光中的书架矩阵,感受知识殿堂苏醒的呼吸。
细节:显微镜下的服务哲学
研讨室的记录簿藏着无数故事,每当我遇到事不知道怎么处理妥当,我就会翻阅先前的人留下的处理方法细细斟酌,不同时期的字迹交替诉说着相似的故事,这些被岁月包浆的工作智慧,成了我最好的老师。让我每次像吃了定心丸一样,更从容踏实的面对工作。当当事人离开前向我致谢时,忽然懂得那些工整的记录不仅是操作指南,更是历代值班员用心血浇筑的桥梁,让后来者得以站在前人肩头远眺。当然总有新的事情会面对,我却也不再害怕面对,依照规范的一步步处理,面对不敢轻下定夺的也会先请教老师,老师的消息总会很及时的回应,不会让等待的同学心急。我也能够将自己处理事情的经过详细的登记在上面,期待能为下一位同学提供帮助。每一个值晚班的同学都会向工作群里传一份图片,上面标明遗落书籍的地点。而第二天上班的同学会依照图片让前来认领的同学领取,不厌其烦的一遍遍强调馆规,再将被好好保管的物品交还给那位同学。归还的书籍也都被标明了主人发送到群里。真正做到本本有留痕,处理温暖又细心。有天见着位穿工装裤的师傅在自习区转悠,拿着小本子挨个楼层检查。过了两天再去值班,发现原本空荡荡的墙角多了两个消防栓,红彤彤的柜子像卫兵似的立着。后来才听说,是那天来检查的师傅提的建议。现在每次经过那里,都会想起安全这事,宁肯备而不用,也不能用而不备。
互助:遗失的坐标与温暖的经纬
刚来的没几天,就被拉入了一个小群,叫“值班换班小小群”。当时还觉得没什么,可直到我遇到事情无法及时去值班,试探的在群里问了一句,得到的确是一呼百应。“我有时间”“我也有”“我有课不过我可以帮你值前一个小时”大家的热情让人感觉在一个充满友善和热情的群体里,身后有同学们的互相支持与帮助,眼前的问题也没什么了。依然记得默默带领着我走完一遍晚班和早班的同学,一遍遍叮嘱只要有不懂的地方就可以询问她的同学,
这份工作让我认识了更多真诚热情的人。节假日本以为会陷入缺人困境,但却一个又一个留在校园留在学研,静默的陪伴在每一位读者身边。
成长:泛黄书脊上开出的新年轮
每次整理书架时,我是很欢喜的。把东倒西歪的书一本本扶正,就像给老朋友整理衣领。每当我细细将书籍对齐靠拢,总会在不经意中发现很多很感兴趣的书,通常一个礼拜就可以读完一本书。曾经偶然在《简爱》中发现一枚简便的书签,在书上偶然发现的笔记也让我触及到了另一个人。这些偶然发现的小秘密,让我觉得图书馆不只是放书的地方。从书里可以发现很多新观点新角度新思想,让人惊叹的同时不免受益良多,看着这满馆的图书,我常常震惊于人类的智慧与思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小时候背的滚瓜烂熟的句子,此刻才深谙其中的道理。最让我感动的是古籍区那些老先生捐的书,很多书页都起了毛边,空白处记满笔记,能看出原来的主人翻过无数遍。现在这些书安安静静躺在玻璃柜里,等着把前人的思考传给新来的学生。
清晨的图书馆总让我想起知识的河流——这边是层层叠叠的书籍堆成的堤坝,那边是捧着书本的年轻人汇成的溪流,都在阳光下闪着光。每当我七点踏上去图书馆的路上,沿着楼梯旋转而上,总会在转角口遇到背书的人,他们来来往往,神情专注。外界的寒冷与炎热都不能干扰他们半分,他们与绝对的坚持与努力在图书馆徘徊着。站在图书馆中央看这些景象总会觉得,书里的智慧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前人是那阵风,把种子吹到我们手里,而我们捧着书认真读的模样,又会变成新的风,把这些智慧的种子带到更远的地方。
如今走在腾龙大道上,银杏叶在脚下沙沙作响。从最初面对读者询问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能从容解答读者的各种问题;从照着记录簿照本宣科的新人,成长为能在记录手册添上新案例的“老馆员”,200多个值班日给我的,远不止“按时到岗”这么简单。那些曾经觉得枯燥的琐事——收集遗留书籍、为同学讲解馆规、查看电脑出问题的原因,现在回头看,都是成长路上最扎实的脚印。晚十点的闭馆音乐响起时,我仍习惯性检查最后排的充电接口。驻足服务台前,看最后几位读者收拾书包的剪影投射在大理石地面,被体温焐热的学生卡、被小心收纳的读者留言,共同编织成守护知识的星轨。当月光爬上古籍区的樟木书柜,如水般漫过书脊,那些被我们抚摸过千万次的书籍,正沉默地孕育着新的思想风暴。这座不眠的知识灯塔,正以我们构筑的秩序为基,继续照亮读者前行的路。
供稿人:杨嘉宁,工商管理学院,工商234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