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之声】钢铁书架,我们的奋斗与荣光——288排×12096格密集书库建设纪实

发布者:图书馆发布时间:2025-04-01浏览次数:10


288排、12096格的立体文献存储体系,如同一座宏伟的智慧城堡,承载着60余万册图书的厚重与温度。每一页纸的翻动,每一本书的安放,都倾注着图书馆资源建设部同事们书籍的深情与热爱。资源建设部这个看似平凡却蕴藏着无限能量的集体,用脚步丈量时光,用双手书写奇迹。他们以赤诚之心,一步一个脚印,在浩瀚的文献海洋中,构筑起一座巍峨的知识殿堂。

在这里,每一本书都有一个故事,而他们的故事,正是其中最动人的篇章。


使命在肩:冲破空间困境,驶向知识方舟

为解决因馆藏空间不足导致图书积压问题,图书馆启动密集书库建设工程2016 年暑期,第一期密集书库工程顺利完工。馆领导将贴标排书架、调拨20万册图书的重任郑重交付给了资源建设部。面对如此艰巨的突发任务,部门全体成员顿感使命重大,责任在肩,然而正所谓“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大家迅速达成了共识:再难也要啃硬骨头。

从方案制定到实施落地,每一分一秒,都凝聚着团队超强的组织与执行力,在仅仅2天的时间里便完成了密集书库第一期100排共4700个书架的排号贴标工作看着整齐排列的书架,团队成员们感到欣慰但也清楚地知道,这只是他们驶向知识方舟的第一步,前方仍有诸多的挑战等着他们攻克。


集体智慧:破解密集书库管理密码

密集书库的特殊结构和图书特性给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团队不仅要考虑图书上架工作,还必须有前瞻性——后期的持续管理。传统的分类法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图书,团队通过集体研讨,确立了三项创新原则,并后续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改进操作流程

实用导向原则。基于密集书库中图书流通率低、年代久远等特点,团队摒弃了传统的分类号排架法,转而采用更适合密集书库的排架方式。既保留图书原有的分类号信息,又确保每一本书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找到。

效率优先原则。采用箱式排架法实现图书定位与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将书架的每个独立单元(格、层)视为 “箱子”,通过编号系统实现快速定位。箱内图书无需排序,无需预留空位。查找时只需通过系统获取图书对应的箱号,也就是排架号,即可直接定位到所在单元,找到图书。后期管理不用倒架,不用排序,提高了效率。

持续优化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本图书都具有分类号和排架号两种身份证号,每本图书都可借阅,如果图书的使用频率高,甚至可以“复活”这些图书到一线书库。


双线并进:时间赛跑,不忘初心

20169月至2018年底,这段时间对于资源建设部全体成员来说,仿佛是一场艰苦而又漫长的马拉松,考验勇气,更考验毅力。作为核心业务部门,资源建设部承担了纸电资源全流程管理职责,年均处理图书采购、验收、编目等超5万册次,期刊拆包验收1100余种。所有成员身兼数职却各司其职,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以敬业的精神和做实事的能力,维持着图书馆的正常运行。

在这短短两年时间里,整个团队既要完成年度5万册图书采购加工结账任务,又要同步推进20万册密集书库图书调拨的工作,任务尤其艰巨。为保障工作连续性,部门建立起晨会部署-午间轮值-晚间复盘的工作机制每日早在清晨7就已启动图书调拨的流水线。团队成员们早早地来到工作岗位,详细分配每一个环节的工作,确保每一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图书调拨、增加排架号环节由刘晓郁老师和段洪萍老师负责。李玲老师除了在机器上操作图书调拨,还需要负责调拨数据的核查和纠错。刘华老师主要负责图书的运输和上架工作。整个团队争分夺秒地处理每一本新到的图书和期刊。即使已经到了下班时间,大家也舍不得离去,积极汇报当日进度、讨论存在的问题并优化次日方案


全周期护航:质量至上的匠心坚守

虽然密集书库第二期、三期通过招标形式完成图书调拨上架工作,但全体部门成员并未因此感到丝毫放松,而是以毫不松懈的精神建立起了“三维管控体系”。

程沁老师严格把控招标细则和资质审查工作。她逐条核验招标条款和合同细则,确保每一个条款都符合要求,每一个细节都不存在漏洞。她深知,招标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图书调拨工作。李玲老师时刻关注每个调拨进度节点,密切跟踪着每一个环节的进展情况。一旦出现问题或错误,她都会及时指出,并督促相关人员进行整改。她的严谨和负责,确保了图书调拨工作能够按照计划顺利推进。张芝兰老师主导线下数据校验核查以及错误信息的修正后续工作。她对每一个数据都进行仔细核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发现的错误信息,她会追根溯源,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进行修正。她的专业和细致,为图书调拨工作的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种严谨和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贯穿了密集书库建设工程始终即便在疫情封闭管理期间,团队坚持着“当日事当日毕”的原则线上会议等诸多形式尽职尽责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四十万册图书调拨零误差的工作硕果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努力和付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九年铸就:数字背后的集体智慧

经过九年的协同攻坚,资源建设部交出了一份浸透集体智慧的答卷。28812096格的立体文献体系中,不仅是60余万册图书,更承载着整个团队全体成员的汗水与匠心。无论是优化采购决策模型、搭建智能化文献推荐平台,还是开展读者需求调研,一桩桩一件件实事,无不展现出团队本身的强大应变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针对缩减的人力规模,部门也灵活应对,努力提质增效,通过流程再造与技术赋能,不仅维持了文献服务的标准化水平,更在资源整合、数据分析等领域形成了特色优势。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体现了团队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展望未来,资源建设部将始终心怀使命,以服务为本、创新为要的信念为灯塔,勇敢拥抱时代浪潮,全力推进纸电融合战略,打破传统与数字的界限,构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知识之桥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敏锐的洞察力,不断探索与创新,打造一个更契合教学科研需求、人才培养目标的资源服务体系。在这里,纸页的墨香与数字的灵动将交相辉映,传统与科技将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