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书,读好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09-19浏览次数:528

牛市里,记住金融灾难的共同面孔

  中国股市没用十个月,就从2000点飙升到5400点。怎让人不叹到:这次第,怎一个"疯"字了得。然而俗话说:人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赤子方本色 惟本色最可爱

  不做作,不矫情,惟其本色,方是儿童的真谛,生命的真谛,方最可爱。如硬使儿童为“小大人”状,岂非嫌在山之泉尚未浊吗!?

中国医疗行业的病历报告

  这是对20年医改历程的回顾和反思,是对19次降低药价而百姓依然没得到实惠的原因进行的深入分析,是中国医疗行业的"病历"报告

中国村落阅读现状调查:百书斯宅

  斯宅的读书之风将会成为遥远的记忆吗?这个数百年来读书风气盛行的山村,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读书之风还能延续下去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竹竿

  家里晒衣物的竹竿恐怕五年也不用换一根,竹竿的价格那么便宜,替换率又很低,那么沿街叫卖竹竿的小贩为什么不会倒闭呢?

王贵:我的实用主义读书之道

  教学已经背离了斯坦尼体系,观念上也保守。现在还让一些所谓评委坐在那里搞什么考试,其实真正有才华的演员根本不吃这一套

方振宁:没有书,我一定会疯掉

  书像闪光的宝石一样吸引着我,没有书的年代就是黑暗的年代,没有书读的那种痛苦和悲哀是没有这段经历的人无法想像的

赖声川:书对生命是有帮助的

  很多知识分子家里有很多书,但是真正经常把这些书拿出来看的有几个人呢?书俨然成为房间的摆设,成为我们对别人的炫耀资本

冯唐:读书是惟一享受的事情

  冯唐说,读书一为有所收获,再则使自己更完善。如不然,就可不用读了。
冯君此言颇合古意,不知将来易老难封否

卜桦:书曾带给我安全感

  她最喜爱冯唐评米勒的话:他的小说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主题,没有悬念,有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思想和长满翅膀和手臂的想象

艾青的儿子根本不读书

  他常说:“我根本不读书。”然而他买书、读书、出书、烧书(没错,就是烧书)凡是跟书有关的事他都干过,你说他是……

邓伟:书房是个让人回归的地方

  他看过无数的书房,有的简陋,有的豪华,有的主人有钱,有的主人有权。而书房的豪华程度和书房主人的博学程度却往往成反比

姜培琳:书的折痕都是阅读的记忆

  我喜欢季羡林的散文,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很枯燥,但是后来才发现,他用最平淡的语言,写出了最有思想的生活

北京,我的故乡怎么没了?

  胡同没了,鲜鱼口儿没了,天兴居没了。前门大街上,孤零零的只剩下一个专门为外国人和外地人开的全聚德

老建筑与大城市的死与生

  老建筑对于城市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它们,城市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我所说的老建筑,是普通、貌不惊人、价值不高乃至破旧的

殷健灵:给问题少女精神摆渡

  文学如脱离社会,过于自我,一味向纯艺术发展,最后结果一定是走向衰弱。不信你们看!我对文学史作过研究,六朝文学就是教训

鲁迅使我们知晓反抗绝望的意义

  鲁迅似乎站在地狱的门口,不断向人间发出惨烈的呼吼;周作人则仿佛书斋中的道人,苦嚼着人间涩果,把无奈化为轻淡的笑意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美国作家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郑兰荪──漫步于原子之间的人

  斯莫利教授被这个自己冷落了三年的中国学生感动了,他走过去,感叹地说:从你的身上,我知道中国的长城是怎样修筑起来的!

郑春华:守护童年的仙子

  同是孩子,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有那么沉重的课业,为什么他们被剥夺了亲近大自然的权利?听着异国孩子的嬉戏声,我止不住地流泪

医学崛起的重要支撑

  如果,所有的医生都绷着免责自保之弦看病,所有的患者都带着戒备防范之心就医,医患之间的信任彻底荡然无存……

柳亚子:中国的光明在延安

  柳亚子:我很想自己去莫斯科一次,亲谒斯大林大元帅,凭三寸不烂之舌,扮一出哭秦庭的申包胥呢

影视之与历史之

  历史剧是当下公众获取历史知识的最重要渠道,也是最不可靠的渠道。作为历史研究者,有必要利用影视剧,‘复原’真实的历史

造物主的终极杰作──昆虫之美

  我在空气的光晕中,听到了自己激动的脚步;从草叶的弯曲,发现了自己的呼吸;在扇动的蝶翅上,看到了自己的心跳

鲍德里亚━━一代哲人风折玉树

  我谈论时间时,时间还未开始/我谈论地点时,那地方已经消失/我谈论人时,人一去不返/我谈论时间时,时光已经飞逝

看林斤澜细说当代儒林外史

  一坛坛陈酒,勾出这老头儿段段往事,尽说些正邪清浊
  闹哄哄文坛,上演那众角儿出出好戏,岂只是生旦净末

2006年度致敬人物:余英时

  余英时治学自史学起,达至中西、古今贯通,对儒家思想及中国道统文化的诠释自成一体。其学术思想为史学界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2006年度好书:《80年代访谈录》

  《80年代访谈录》中的谈话对象多为80年代的风云人物。他们都是80年代的在场者,他们在那个年代里特立独行地展开了精神远行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