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之声】从0到1的破局:《读者加油站》的破茧蝶变之路

发布者:图书馆发布时间:2025-10-31浏览次数:13


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微信公众号已成为各行业传递信息、延伸服务的坚实桥梁。当读者服务部的老师们一次次在咨询台前收到“哪里查馆藏动态”的问询,当纸质通知总难追上读者对活动资讯的期待,一个念头在团队中悄然生长——何不搭建一个线上平台,让服务突破时空限制,让部门的协作力在创新中凝聚,让文化的温度触达更多的读者。

这份对读者的真诚,成了《读者加油站》萌芽的第一缕光。自此,读者服务部微信公众号筹建小组应运而生,团队的每个人怀揣着这份初心,踏上了从无到有、破茧蝶变的征程,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每一寸成长都闪烁着微光。


迷茫处,点亮探索的灯盏

彼时的读者服务部,每一位成员都是面对面服务的行家里手,他们熟稔地接待读者、规整文献、化解纠纷,指尖拂过的是书籍的温度,耳畔萦绕的是读者的需求。可当“公众号运营”这个全新命题摆在面前时,所有人都感到手足无措——很多细微的设置都需要反复推敲。从“服务者”到“传播者”的转身,注定要踏过荆棘。

为了让这条路走得更快些,他们到处“取经”。阅读推广部成了第一站,刘玉老师的热情接待,如一缕春风驱散了迷茫。刘老师一步步拆解公众号注册的流程:从登录,到选类型,再到填写邮箱、密码、主体信息,甚至连身份验证与审核环节的注意事项都一一叮嘱。谈到内容规划,刘老师说,“公众号的内容,要像为读者量身定制的衣裳,得贴合读者的需求,读者才愿意‘穿’在身上。”除此之外,后台管理系统里的文章编辑、素材管理、菜单设置该如何操作?怎样设计界面才能让读者用得舒心?……一路求教中,各种问题逐渐迎刃而解。这些零碎的知识点,渐渐拼凑成了他们前行的地图。

沿着这个思路,团队成员结合日常服务中捕捉到的读者痛点,反复讨论打磨,终于敲定了“服务中心”“服务资讯”“服务指南”三大核心版块——这不仅是内容的框架,更是贴近读者的生动呈现。


匠心间,筑牢成长的根基

带着所学所悟于满腔期待,团队开始搭建《读者加油站》的“骨架”,每一步都走得格外用心——毕竟这是为读者量身打造的“线上服务站”,容不得半点马虎。

(一)细节之处:藏着对读者的心意

公众号的名称“读者加油站”,是反复斟酌后定下的——他们希望这里能像一座温暖的加油站,为每一位疲惫的读者补充知识的能量,也为有需求的读者点亮服务的灯。

头像的设计更是藏着巧思:以图书馆书架为背景,叠加上一本缓缓打开的书籍,墨香仿佛能透过屏幕弥漫开来,既象征着知识的浩瀚海洋,也寄托着对阅读乐趣的美好期许。

功能介绍的文字,他们改了又改,最终凝练成那句简洁却有力的话:“这里是读者加油站,为您提供精彩的图书推荐、丰富的资源介绍和及时的活动通知,开启您的阅读之旅。”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都是“想为读者做点事”的真诚。

(二)版块规划:把服务装进“口袋”里

读者加油站三大版块的细化既是对读者需求的深度回应,也是最初那颗“服务初心”的延伸。

服务中心”里的“阅读推荐”,是团队为读者精心准备的“书单礼物”。他们提前制定周密计划,从馆藏中筛选书籍时,既注重经典名著的厚重,也不遗漏热门畅销书的鲜活,同时会关注新兴领域的专业书籍——只为让不同学科、不同兴趣的读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心仪的读物。每本书的介绍,都包含内容简介、作者故事与推荐理由,字里行间流露着他们对书籍的热爱与对读者的用心。

服务资讯”下的“活动专区”与“备考中心”,架起了一座“信息桥梁”。“活动专区”会提前发布图书馆的活动通知,时间、地点、内容、参与方式一一列明,再配上精心设计的宣传海报,让读者一眼就能捕捉亮点;“备考中心”则是考研学子的“秘密基地”,这里既有考研资讯,也有交流空间,每一条信息都蕴含着为学子助力的心意——就像当初想解决读者“资讯难寻”的困扰一样,他们始终在贴近读者的需求。

服务指南”里的入馆须知、借阅规则、开放时间、馆藏分布与常见问题,是为读者绘制的“导航图”。为了让服务更有温度,还特意设置了留言评论区——期待着在这里听到读者的声音,也期待着用更贴心的回应,拉近彼此距离,让线上服务也能有面对面交流的温暖。


时光里,浇灌知识的繁花

当公众号的基础框架搭建完成,他们便一头扎进了内容创作的世界——唯有装满优质内容,这座“线上服务站”才能真正为读者所用。

(一)图书推荐:把好书说给读者听

为了让每一次推荐都不负读者期待,他们成立了图书推荐小组。夏宇、翁菊梅、李俭、马晶、朱伟与王显老师定期围坐在一起,从浩如烟海的馆藏中筛选书籍——有时为了一本小众却优质的书,他们会反复查阅资料、讨论亮点;有时为了贴合读者的阅读需求,他们会调整推荐方向,只为让好书与对的人相遇。每一次筛选、每一次讨论,都是对“为读者找书”这份初心的坚守。

(二)活动通知:让每一场活动都被看见

编辑活动通知时,团队始终秉持“准确、及时、清晰”的原则。活动举办前,他们会提前发布通知,给读者留出充足的准备时间;编辑内容时突出亮点如发布考研讲座会的通知时,详细介绍嘉宾背景、提炼讲座核心内容并配图片,让读者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活动吸引力。

(三)排版设计:让文字有温度、有美感

为了让推文更讨读者喜欢,有设计基础的刘妍老师主动牵头,和张淑娟老师带着学生团队研究“秀米”排版技巧。色彩如何搭配更舒适?图片如何插入更自然?字体大小如何调整更易读?他们一遍遍尝试、一次次优化,努力让每一篇推文都既有内容的厚度,又有视觉的美感。

(四)审核把关:把好每一道质量关

为严格把控推文质量,团队建立了“三审三校”的审核制度,以专业流程守住内容底线。陈红老师逐字逐句精细校对,各楼层副主任及部门主任严格把关、确保内容方向与核心信息无偏差,党总支宣传委员完成最终质量核查,守住最后一道防线。从一个标点、一张图片到一段文字,均反复核验、确认无误后才推送。这份极致严谨,是对读者的郑重承诺,更是对 “做好服务” 初心的坚定践行。


向未来,奔赴双向的热爱

如今,《读者加油站》的粉丝量从最初的零星几人,悄然增长至2000余人。打开公众号后台,跳动的留言、稳步上升的阅读量,都在诉说着这段旅程的价值。当初那个“为读者搭建线上服务平台”的念头,如今已成长为一棵能为读者遮风挡雨的小树。那些曾让人辗转难眠的难题、反复修改的推文、被否定后的想法,此刻都有了意义,让团队学会了更精准地倾听读者的声音,也学会了用新的方式传递服务的温度。这条路,走得不算快,却每一步都格外扎实。

公众号的成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舞台”,而是与每一位读者“双向奔赴”的见证。学生在后台的留言格外动人:“每次看到推文,都像是在和老朋友聊天,温暖又亲切。”这句话,是他们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也让“用心做内容”的初心愈发坚定。

前路漫漫,初心如磐。他们将始终以读者需求为指引,精研内容架构,拓展互动维度;更将携手并肩,在服务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征程中锐意求索、不断创新。他们始终坚信,那颗因“读者需求”而悄然萌发的种子,唯有凝聚全体成员的同心合力,浸润读者陪伴与热爱的甘霖,方能冲破桎梏、蓬勃生长,绽放出更绚烂的芳华,结出更丰硕的果实。而这一路深耕的最终期许,便是为每一位读者,雕琢更优质、更贴心、更富文化底蕴的服务体验。




审稿人:周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