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下午,第23期真人图书馆在图书馆二楼倍阅•书香语林举行。图书馆邀请了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国学部主任金艳老师做客真人图书馆,以“桃花源、后花园、大观园——中国人的草木情怀与园林向往”为主题和大家进行分享,现场近40名师生参加活动。
活动开始,金艳老师以自己一次出差偶逛沈园美景的经历讲起,提出了“园林是中国的造梦艺术”的观点,并向在场读者提出了“造的什么‘梦’? 惊的什么‘梦’?”这一问题,帮助同学们带着问题来聆听讲座。
金艳老师博引旁征、贯通古今,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红楼梦》等古诗词、经典名著中有关草木情怀和田园梦想的描述、艺术旨趣和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并通过自己研究我国知名的园林景观,概括出“园林的空间诗学”的五大特点,即“以门相隔、框取自然、曲径通幽、以影投墙、步移景异”。并提出“园林”一词在几千年中国文化思维的积淀下,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隐逸意识与园林志趣自古有之。无论是“大隐”、“中隐”亦或“小隐”,都体现出国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金老师借助陶渊明在《饮酒·结庐在人境》诗中的名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帮助大家理解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才能体会得到,重要的是心的沉淀,无论身处何处,我们都可以如古人一般于草木间从容自在地生活,人与园林的关系也在于此。
金老师最后总结到:“桃花源”代表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后花园”代表对本真人性的开启;“大观园”代表对美好存在的假设。金老师期待同学们带着草木情怀去生活,感草木情怀,过淡雅生活,愿大家能把人间的情怀留在心里,去追寻诗与远方,品读万卷书,行走万里路。
整场讲座引经据典、内容丰富、史料详实、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帮助大家从诗词名著中管窥人生哲理,从情感之动中感受诗人之情怀。其鞭辟入里的讲解与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励了在场读者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和启迪,让在场读者意犹未尽,别有一番体会。
嘉宾介绍:
金艳,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国学部主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公派教师。华中农业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主讲“古代小说与中国文化”“外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应用写作”及“写作与沟通”等课程。